1
雀巢最害怕的对手
迪兰·古尔德说过: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泛滥达到某种程度,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:人的存在是平常的、天经地义的,人活着就应该是幸福的。
比如说,如今的中国,每天补充一杯牛奶是“平常的、天经地义的”;倒退二十年前,谁能想象一杯牛奶对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都是稀缺产品?
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国内乳业市场爆发出惊人的消费力,人均液态奶年消耗量从1998年的不足6KG增长到了2007年28KG,并且逐年增长的趋势不可阻挡。
随着行业的高度集中,国内乳业市场基本形成伊利、蒙牛、光明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在营收方面,2018年上半年,伊利的营收为399.43亿,蒙牛为344.74亿,光明为105.71亿,目前蒙牛还可以勉力咬住伊利,但光明已有些掉队。
在利润方面,2018年上半年,伊利的利润为34.69亿,蒙牛为15.62亿,光明只有3.35亿元,伊利的赢利能力明显高出一筹。
而且,伊利在全球乳业市场都是大神级的存在。
Brand Finance发布的《2018年全球最有价值食品品牌50强》显示,伊利在全世界所有食品品牌中位列第3,仅次于雀巢和达能。
其中,伊利去年的增长率达到惊人的43%,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乳业品牌,如此高的增长速度甚至让雀巢、达能等世界巨头都为之侧目。
那么,伊利是怎么炼成的?
2
从小食品厂到年入700亿
从某种程度而言,伊利的发展史,就是其掌舵人潘刚的传奇史。
1992年,年仅22岁的潘刚大学毕业后加入伊利集团前身——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,“一入伊利深似海,一干就是26年”,几乎将自己“嫁给”了伊利。
潘刚从小食品厂的车间工人、质检员,一路做到集团的生产部部长,事业部总经理等,见证和参与了伊利成长的每一步。
1996年,伊利在上交所上市,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。
1999年,潘刚组建了伊利液态奶事业部,仅用了一年的时间,就将伊利液态奶的收入从6000万发展到5亿元,到2003年,伊利液态奶的营收更是达到46亿。
随后,伊利从液态奶实现单点突破,冷饮、奶粉等业务体系慢慢发展起来。
正是因为伊利,中国才正式开启了 “液态奶时代”,伊利也深深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饮奶习惯。
2002年,时年32岁的潘刚出任伊利集团总裁,是当时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。
2003年-2004年,伊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高居行业第一,此后几年一直高速发展。
2013年,伊利全年总营收达到477.79亿元,首次迈入全球10强,成为亚洲第一。
但亚洲第一已不是伊利的目标,而是世界第一的开始。
3
伊利和蒙牛,不得不说的故事
说到中国乳业的发展,伊利与蒙牛是绕不过去的两座高山。
1999年,41岁的伊利集团副总裁牛根生辞职,创立了蒙牛品牌,也开始了蒙牛、伊利的双雄时代。
4年后,蒙牛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4000万一路突破到200多亿,蒙牛也从行业1000名之外杀进乳业三强。
更可怕的是,蒙牛的销售额还在2007年首次超过老大哥伊利,牛根生做到这一点,只用了8年。
牛根生的确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营销天才,他在营销方面的天份也许只有史主柱才可以相提并论。
比如说,“每天一杯奶,强壮中国人”,就是他在听了总理的讲话后提炼出来的一句广告语,这句广告语后来通过媒体飞扬到大江南北,对于普及饮奶健身的理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;
2003年,蒙牛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上天的赞助商,中国航天员专用奶从此非蒙牛莫属;
2004年,蒙牛赞助现象级综艺节目超级女声,迅速扩大了品牌影响力;
2007年,蒙牛液体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.7%,其他所有对手只能仰视;
蒙牛与伊利角色转换的分水岭出现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。
在这次事件中,蒙牛和伊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,但二者的境遇截然不同。
事件过去一年后,中粮入主蒙牛并成为第一股东;两年后,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,蒙牛在营销上也少有大动作。